欢迎光临中国水产展销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联播 > 政策 >

重庆小南海水电上马:生态重要还是电力重要?

时间:2011-04-24 22:4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的栖息地20多年来被迫步步后退。而即将上马的重庆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却让生存在长江上游的众多珍稀特有鱼类陷入更为严峻的境地。  
  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动物专家们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为这三条鱼最后的避难所。然而近日,重庆市和三峡总公司将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建设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的消息,使珍稀鱼类赖以生存的这片水域再次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 
  尽管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到底会不会上马还没有定论,但是探寻究竟,我们看到的是水电项目无序开发的狂热冲动和野生鱼类保护的深切无奈。 
  水电站:质疑声中步步推进 
  尽管人们从种种经济利益背后看到了小南海水电开发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隐忧,但整个工程依然在有条不紊地一步步推进。 
  环境保护部近日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进行流域限批的消息让绿家园环保志愿者汪永晨看到一丝希望,因为她正为另一个水电站建设步步推进的消息而焦虑不安。 
  这个水电站工程就是从2006年开始筹划、由重庆市政府和三峡总公司共同开发的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 
  按规划,重庆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动态总投资370亿元,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重庆市直辖以来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小南海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75万千瓦,发电量约为78.8亿千瓦时。 
  除了电力,小南海水利枢纽建成后,重庆江津段水位将提升至195米,从三级航道变成一级航道,航运年均吞吐能力将由600万吨上升到1500万吨。江津市也打算利用这一工程来大力发展水上休闲、娱乐、疗养、观光等旅游项目。 
  但是,20087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开展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意见的函》让人们从种种经济利益背后看到了生态环境的隐忧。这份文件显示,小南海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对保护区及长江珍稀特有鱼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重庆市政府仍把开展小南海水电工程等战略项目前期工作作为2009年的主要任务之一。4月初,中国招标采购信息网、中国建设招标网等大量招标采购网站也已经代业主三峡总公司就重庆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发出了关于水轮发电机组、调速装置、电缆、启闭机等设备的招标采购信息。 
  在质疑声中,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 
  珍稀鱼类:最后避难所岌岌可危 
  大坝的截流和水库蓄水,淹没区域涉及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将使保护区内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珍稀鱼类最后避难所岌岌可危。 
  主要任务、论证会、招标采购,这些重庆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将要上马的信号让专家和环保人士非常担心: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面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国家电力公司设计总院提供的调查报告表明,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栖息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189种鱼类。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鱼类有3种,列入LUCN(199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名录的鱼类有3种,列入CITES(1997)(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附录Ⅱ的鱼类有两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的鱼类有9种,列入云贵川渝4()地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鱼类有15种。而且,保护区不仅是很多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还是这些鱼类幼鱼的重要索饵场所在地。 
  小南海的范围是我国特有鱼类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现在受威胁物种种类最多的区域。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解焱说。 
  专家指出,小南海水利枢纽坝址位于江津市珞璜镇中坝岛,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大坝的截流和水库蓄水,淹没区域涉及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将使保护区内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 
  而且,小南海水利枢纽大坝建成后,使三峡库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库区水体,阻断了白鲟等濒危物种及长江特有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和索饵洄游通道,使许多珍稀特有鱼类难以完成生活史,将加剧这些物种的濒危程度。 
  另外,小南海水利枢纽的建设还将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的两个环境单元,对长江上游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要保证这个地区大多数的鱼类能够生存繁殖,缓解它们的濒危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足够的流程让鱼卵真正发育成为能够自由游泳的鱼。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吴清江介绍说,鱼类繁殖后代有几种产卵方式,其中一种属于漂浮性的鱼卵,需要水流2/秒以上的流速才可以漂到水上。 
  而且,鱼类的发育有快有慢,发育最快的例如草鱼,鱼卵120个小时就能够在水里发育成自由游泳的鱼。也就是说,即使以草鱼的发育速度,如果水的流速是每秒0.5米,流程最少也要200公里以上才能满足鱼卵发育的120个小时的要求。 
  在金沙江下游一直到长江上游这一段,属于这种产卵性质的鱼类有几十种。吴清江说,建成水坝后,在水库的状态下,从上游向家坝到小南海这一段水的流速肯定要减缓,再加上坝体拦截,就不能保证鱼卵发育需要的足够的流速和流程,可能鱼卵没到坝前就全部沉到水底下死光了。 
  对于在坝体上修建通道的做法,吴清江也并不看好,因为有些鱼类是在流水的环境中产卵的,水坝建好后,流动的水环境就变成了静态的水库环境。别说鱼通过通道游上来,就是用担架抬上来也没有用。 
  当地积极酝酿小南海水电站的依据是一份1990年形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认为,这一规划形成的时候,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成。1994年建立了保护区后,应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对这个规划进行修改。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有人辩解说,拟建的小南海水电站坝址在保护区的实验区,不在《自然保护区条例》要限制开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受法律约束。 
  这种说法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提出,作为一个大坝工程,它不仅仅是大坝这样一个固体的建筑物,还应该包括水库。不能说大坝枢纽不在保护区的核心区或者缓冲区,就说工程对河流环境和鱼类保护没有影响。 
  瓮立达还举出一个水坝对鱼类影响的实例。鲥鱼是最名贵的淡水鱼,最好的产卵场在赣江。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鲥鱼年产量还有157万公斤,到了1985年,只有十几万公斤。而1985年万安水电站截流以后,鲥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现在基本绝迹。 
  有学者指出,按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除了小南海,长江上游还将依次建设朱杨溪和石硼两个水利枢纽工程。一旦这两个工程建成,将新增两个库区,回水总长可达266.1公里,到那时,保护区长江干流中的核心区和实验区将不复存在,库区将合计淹没30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将几乎丧失和破坏。 
  保护区:面对水电开发步步后退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再从溪洛渡退到小南海。 
  从1978年开始,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就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工作,可以说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建立和变迁的亲历者。 
  翁立达说,当时一些专家意识到修建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后,会对长江中的珍稀鱼类造成影响。为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三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在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新市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6年,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建立;1997年,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是,就在保护区被批准升格当年,水电开发已经按照计划滚动到了这个江段。有关部门决定要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进行水电站的梯级开发,而拟建的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正好在刚刚升格的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内,两项工程的建设将使保护区核心区的功能大部分消失。 
  如何解决水电站和自然保护区的矛盾?那一次,相关部门选择了保护区向水电站让步。 
  2005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保护区的调整方案,四川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再从溪洛渡退到小南海,保护区本身就是一个一再让步的产物。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当时参与修改保护区范围的一位专家说,剩下的保护区、三峡水库的库尾至向家坝之间约为400公里的河段,只能是上游珍稀鱼类的片段化残存生境。然而,即便如此,这个掐头去尾的保护区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重庆:电力紧缺催促小南海上马 
  在重庆上下游的诸多水电站中,小南海水电站的发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电力紧缺的严峻现实,却让重庆选择了上马。 
  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保护项目经理郭乔羽介绍说,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计划装机容量是1764兆瓦,在它上游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个大型水电站,下游还有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即使不算葛洲坝水电站,小南海水电站的计划装机容量也仅为另外5个水电站发电量总和的3%。 
  这个区段上除了长江干流的6个水流站,金沙江中游还有一库八级、支流还有若干的水电站,在这么巨大的能源盘子里,小南海水电站的发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郭乔羽说。 
  而且,根据通过对这几个工程静态总投资量和装机规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峡工程投资大约是4950/千瓦,溪洛渡工程是3538/千瓦,向家坝工程是5749/千瓦,而小南海按照目前给出的装机量,会达到13553/千瓦。 
  那么,重庆市建这样一个发电量有限、经济效益也不怎么好,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这么大影响的水电站,必要性到底在哪里呢? 
  记者了解到,重庆电网是一个典型的受端网络,面临着电力紧缺的严峻现实,有1∕3左右电力需要从网外高价购入。2005年,外购电达到90.09亿千瓦时,比例高达40%以上。 
  2006年百年不遇旱灾、2007年百年不遇洪灾、2008年席卷南方数省的冰雪凝冻灾害,这些全部挑战着重庆的电力供应,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甚至曾经专门打电话,向上游的四川省请求电力援助。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上游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个大型水电站属于四川省,下游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属于湖北省,重庆市守着长江,却没有一座水电站,因此,不仅需要多花钱去外购高价电,而且在电力紧缺的时候,可能根本买不到电。而如果建成了小南海等3个水电站,重庆市不仅可以不用再花高价外购电力,而且还能得到这些水电站的税收,可谓一举两得。 
  重庆为三峡工程做出了牺牲,他们有他们的考虑,可以理解。翁立达说,但是关键的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来考虑,来解决。 
  马军也认为:“平心而论,重庆一定要上小南海工程跟它为三峡工程承受很大的代价、发展受到限制也是有关系的,这里有不得已的因素,三峡公司应该对重庆加大补偿的力度。 
  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方案,郭乔羽说,进一步优化几个大型电站的防洪调度和发电调度,尽可能使其发挥发电的效益,以比较低的价格提供给重庆,从而取代一些没必要建的小坝。 
  水利开发:需要有序且可持续利用 
  水电开发需要有序且可持续的利用,要从规划的高度来解决一哄而上、过度开发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年底,我国水电的装机规模大约在1160亿瓦左右。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水电要达到3000亿瓦,大约是2005年的3倍。马军认为,长江水电开发正在一步一步逼近生态底线。 
  我不反对水电开发,适当地开发利用完全有必要,但是我们再三强调不要无序地一哄而上,过度、不合理地开发。翁立达说。 
  瓮立达提出,要从规划的高度上解决根本问题,搞工程的人总是从他们专业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想不到生活在水里的鱼类。瓮立达认为,现在进行水电开发,首先要搞清楚这条河流有没有要保护的生物,有没有洄游性的鱼类,哪些地方是鱼类的产卵场、栖息地,然后把这一段留出来,让鱼类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而学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学到的只是要搞一个合理的水能规划,就是要把每一立方米的河水都用干,没有按照这个原则设计就是没做好,给你不及格。所以,改变必须要从教科书开始。瓮立达说。 
  找渔民在船上钓几种鱼,就认为只有这些鱼种存在,这些是不够的。马军提出,应加强特有珍稀鱼类的基础性研究,开展鱼类资源调查,避免在家底不清的情况下盲目规划和决策。 
  生物多样性的资源是属于公众的,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无论是保护区直接管理部门还是相关部门都应该及时、完整地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和决策依据。关于自然保护区的重大事项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晓和参与。马军说。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兴建到现在,就一直和水电站的建设纠结在一起,不知道这次让步的,是否依然是保护区。 
  评论 
  水电开发不能突破生态底线
  叫停金沙江鲁地拉和龙开口水电站引起的水电开发探讨还没从公众视野中消退,长江上游小南海水电站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浪潮,人们不禁要问:水电开发到底有没有一个底线存在?这个底线是什么? 
  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水电开发大潮面前,尽管有着水电开发可以抵消多少燃煤、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但这不是可以无节制开发水电的理由。 
  水利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是人们焦点关注所在。无论是正处于风头上的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站水电开发,还是包括小南海水电站在内的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上的水电开发,如果把这些水电站一一罗列出来,我们将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大河上的大坝将一座接着一座,自由奔腾的河流失去活力。 
  这不是耸耳听闻。有资料显示,金沙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总量达到20座,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干流规划了18个梯级电站,大渡河干流规划了24级电站,雅砻江干流规划了21级,乌江干流为12级,嘉陵江干流为17级。而这些河流支流上水电站的规划也是密如繁星”:金沙江支流岗曲河、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白水江等共规划有56级;乌江流域的芙蓉江10级、猫跳河有6级;嘉陵江流域的涪江干流31级,涪江上游火溪河4级,涪江上游虎牙河3级;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也无一例外。 
  如此密集的水电开发背后,是规划环评的缺失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巨大利益的渴望。 
  首先是缺少规划环评。作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国外,大型区域开发先要进行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然后才是项目环评,然而在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缺失,只有项目环评,带来的就是先建设、后处罚、再补办手续的恶性循环。 
  其次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水电开发巨大效益的渴望。对于在这里跑马圈地的大型电力集团来说,多开发几座水电站则意味着长期稳定的收入;对这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政府来说,水电上马越多,则意味着税收和由水电开发带动的其他经济利益收入越多。在利益面前,生态环境效益往往被挤到了次要位置上。 
  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能源缺口日趋加大的中国来说,并不是要禁止水电开发,但我们要的肯定不是这种缺少总体规划、一窝蜂而上、以利益为最终取向的水电开发。水电开发应该有一个,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应该是水电开发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要把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要使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和谐共处。 
  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水电开发规划中,几乎是抱着用尽每一滴水的态度。过度的开发,已经让生态环境的这个底线被打破。 
  一是水电开发已经远远超过河流本身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按照水电规划的实施,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将达到径流量的83%,长江上游水库总库容量将达到河流径流量的61%,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一座水电站接着一座水电站,使自由流淌的河流变成了首尾相接的水库,整条河流变成了人为调控的机器。 
  二是水电开发逼近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底线。密集兴建的水库切断了自然河道,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洄游,如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将阻断白鲟等濒危物种及长江特有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和索饵洄游通道,使许多珍稀特有鱼类难以完成生活史,加剧了这些物种的濒危程度。另外也会使江河水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改变,水体自净能力将会降低,湖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在一窝蜂而上的水电开发中,人们总是重视眼前,忽视长远;索取过多,关爱过少;要水多、要电多,而保护过少。恨不能把水一滴不剩地用光,恨不能把落差中的水能资源开发尽。水电开发是有生命的,而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将来除了留下一条条被切割段的河流,根本无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水电开发应该是科学的、有规划的开发。在开发规划中,应留下保持自然流态的河段,让其承担流域生态保护区的功能,为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繁衍提供空间;要将维持流域生态功能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与发电、防洪等水库调度基本功能同时考虑;不应该将每一方水都用来产生所谓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而导致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地考量建坝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确立水电开发的生态底线,才能最终在江河利用上求得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X

中国水产展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