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水产展销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养鱼知识 > 养殖技术 >

养鱼基础知识之-鱼病防治

时间:2014-03-12 13:05来源:刘文俊 作者:csc114

1、硫酸铜过多或超量施用,易造成鱼体长势不好,慎用或少用。对水质的影响最大,但治病的效果最好。
       2、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
       3、网箱养鱼在寒冷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
       4、一般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5、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2006年7月6日星期四
       6、粗略的说一下给鱼治疗的原则:
      (1)先水后鱼。有句行话“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对鱼而言,鳃比心脏更重要,就我所见,各种鳃病是引起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先外后内。先治理外部环境,也就是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与肠道,然后才是对体内即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也就是先治疗各种体表疾病,这也是相对容易治疗的鱼病,然后才通过药饵,注射等方法治疗内脏病。
      (3)先虫后菌。寄生虫特别是大型寄生虫对鱼体表有很大的破坏能力,而且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所以会产生各种并发症。                                                2007.04.21   
       7、水中的溶氧量关系到鱼类能否生存以及各项生命活动的强度。水中溶氧量的变动,导致鱼血氧含量的变动,从而影响鱼类的各项生命活动。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由于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过多的氧气,或者由于强烈的将水和空气混合,造成溶解气体的过饱和,而导致鱼患气泡病,这对鱼苗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8、氨氮来源:养殖池塘水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投入鱼池中鱼未利用的饲料,鱼的代谢物、代谢废物,含氮有机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品种或生长阶段不同需要蛋白质亦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
     9、 氨态氮和硫化氢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如臭皮蛋味),凡有臭味的池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改良水质。氨态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都是在池中氧气不足时产生的,对鱼有极大危害的有毒物质,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防止这三种有毒物质危害的关键。
     10、缺氧的原因主要是:鱼类浮头与泛池的直接原因是水中缺氧。
     (1)、存塘鱼太多,超过了鱼塘水体的承载能力;   
     (2)、过量的投饲或施肥;   
     (3)、池底淤泥深厚;   
     (4)、久晴之后突降暴雨,造成上下层池水对流;   
     (5)、长期没有新水注入,水质很浓,又遇连续阴雨,光照差,浮游植物制造的氧气少;   
      (6)、鱼塘水体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7)、鱼类患有疾病特别是烂鳃病(易造成呼吸困难),造成抵抗力虚弱,稍有缺氧,也易泛塘。
      11、鱼类浮头危险程度的判别:   
      由于不同品种耐低氧能力不同,出现浮头的先后次序也有差别,一般规律是:白鲢最早浮头,接着是花鲢,既而是团头鲂、草鱼、青鱼、小杂鱼,最后才是鲤、鲫鱼。只有花、白鲢在水面浮头的,属于轻度浮头,连草、青鱼也在浮头了,属于严重浮头,若是鲤、鲫鱼都在浮头时,那么其他品种的鱼早死得差不多了,泛池已不可逆转。   
      从浮头开始的早迟也可判别危险程度,一般的经验是:上半夜鱼就开始浮头的,问题严重,发生泛池的可能性很大;下半夜鱼才开始浮头的,问题不是很严重,但存在泛池的可能性;天亮前后开始浮头的,多为轻微浮头,一般不会导致泛池事故。
      12、许多养殖户用药时都超过规定的用药量施用,或凭眼观估计用药,都没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药量施药,如此,每年发生的药害事故枚不胜举。其实,大可不必超量施药,假如你认为药效不佳,还可多施一次,较加大药量的做法好得多.
      13、定期消毒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消毒周期越短、药效越大越好。在池养水域环境及鱼体内部都存在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它们可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同时其拮抗作用也可抑制和杀灭有害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经常存在于水体和鱼体内的,它们在良好的水域环境中的作用是被抑制的。当环境恶化、平衡失调时,它们便会发挥作用,引起鱼病暴发。定期消毒会不断杀灭水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如果不注意调节水质使水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就会造成池养水域微生态环境失衡。长此以往,鱼类排泄的废物得不到有益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便会形成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中沉积,为养殖埋下隐患。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确定消毒时间,而且在消毒后要及时调节水质,少量施肥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为鱼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     
      14、池塘氨氮严重超标时,一般不用生石灰泼洒,降解药效果多不明显,长时间开增氧机不停,感觉效果好得多,当然大换水效果更好。2008年7月14日

    15、如果发现:整天(无论白天黑夜)鱼在水面上游动,但一惊吓它又下沉,等一会儿又浮上来,吃食但又不激烈,食量小,早上天气又不坏,不严重缺氧。这个现象有可能是:水体老化未改良,水的中、下层严重缺氧,只有水表面略有溶氧。如此,应采取换水、药物调节水质并鱼病预防。

    16、用福尔马林浸洗或泼洒,可治很多鱼病。但要注意:福尔马林可明显降低水中氧量,稍不注意,就可造成药害事故。

17、斑点叉尾回苗种对生石灰特敏感,最好不用。       2003-12-29

18、连续多天气候恶劣(暴热或能见度低、整天光照特弱、绵雨等等),又持续缺氧,会造成水质败坏,犹加注意!                    2003-5-16

19、鱼病防治的关键:目前,都是高密度养殖,投饲多、水质肥、水体交换不好,防治重在水质搞好调节工作,“水质良好”是养鱼管理的重中之重,搞好水质管理工作比用药物预防鱼病的效果好得多。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五

20、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21、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22、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

23、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

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24、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

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

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

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

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

25、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26、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

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

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

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27、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8、鱼病常见症状:

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

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

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

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

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

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

若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

若是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

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

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

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

29、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细菌或寄生虫性.烂鳃、鳃霉、鳃隐鞭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以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

30、胃肠道也是最容易受细菌和寄生虫侵袭的地方。除了引起肠炎的细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虫如鞭毛虫、变形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球虫等原生动物以及复殖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等都可经常发现,有时数量还相当大。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通常寄生在前肠(胃)或中肠;六鞭毛虫、变形虫、肠袋虫等,一般寄生在后肠近肛门3~6厘米的地方。   2009年4月8日

31、池塘经过数年养殖,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逐渐增加,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不断增多,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危害鱼类。同时,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若在外源性污水或气候条件作用下,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

32、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33、池塘水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投入鱼池中鱼未利用的饲料,鱼的代谢物、代谢废物,含氮有机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34、鱼类品种或生长阶段不同需要蛋白质亦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所以宜选用转化率高的饲料投喂。

35、利用黄颡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锚头鳋。黄颡鱼幼鱼时期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成鱼以小虾、小鱼为食,亦食其它鱼的卵,尤其是对水体中的锚头鳋等有抑制作用,它可直接摄食锚头鳋,也在啃食其他鱼类身上的锚头鳋等。

                                             2009年4月10日

36、目前对于鳅病的防治方法还不成熟,因鳅属无鳞娇气品种,对许多药物敏感,稍不注意即可造成药害事故,因此慎之,提倡平常以碘类(如聚维铜碘、高碘等)药物预防为主。泥鳅的养殖是不能盲目的使用其他鱼类药物的,在此特请水产同仁们特加注意,慎之又慎!

37、鱼病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鱼先养水,治鱼先治腮。

(责任编辑:csc114)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X

中国水产展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