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水产展销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销鱼苗 > 裸鲤鱼苗 >

八千万尾裸鲤鱼苗从哪儿来?——走进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

时间:2017-03-20 09: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青海新闻网讯

  距海拔3200米的刚察县城十分钟车程,沙柳河畔,有一处安静的院落。远远望去,蓝顶白墙与广阔的蓝天绿草和谐相融,就像青海湖的鱼、鸟、人一样。这里,就是被央视湟鱼洄游节目称为“人工大产房”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

  6月25日,放流站的孵化车间里,记者找到了刚从沙柳河边回来不久的副站长俞录贤。

  “每次走在河边,看着水里一群群湟鱼游来游去,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这些湟鱼当中,差不多有五分之一是从我们站里出去的。”技术员出身的俞录贤骄傲地说。

  数据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02年监测以来逐年回升,由2002年的2952吨增加到2014年的50500吨,青海湖裸鲤群体数量得到逐步恢复。这其中,人工增殖放流功不可没。

  自然状态下,湟鱼鱼卵的受精率只有20%至30%,孵化率更低,只有千分之几,再算上成活率,最终亲鱼所产鱼卵成功长大的概率极低,因此,仅靠湟鱼自己努力,种群数量增长比较缓慢。为了帮湟鱼家族“添丁”,1998年放流站成立,经过几年科研攻关,终于掌握湟鱼人工育苗技术,通过采集鱼卵人工授精,养育长大再放流,给湟鱼族群的恢复壮大施以有力援手。

  8350万尾,这是2001年至今,人工放流的湟鱼总量。人工增殖放流站,就是千万精灵的“产房”和“保育站”。

  每年5月中旬,采集鱼卵的工作便开始了。工作人员来到湟鱼洄游的河流中,挑选亲鱼。所谓亲鱼,就是性腺发育成熟、身体健康的湟鱼。用手指轻压腹部,卵粒就会流出。随后,在岸边现场进行人工授精。

  虽是夏季,河水依然寒冷,为了采鱼卵,泡在水中是很正常的事。俞录贤已在放流站工作了17年,他还清楚记得1999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一辆拖拉机在土路上颠簸往返,遇上冰雹,大家护住装鱼卵的盆子,躲在桥下,眼巴巴等冰雹停。

  采回的鱼卵,在孵化箱中进行孵化。这个过程对温度、光照、溶氧、水流都有要求。孵化车间旁玻璃结构的阳光温室,就是为孵化用的水升温用的。从河中取回的水,经过四道过滤程序,在温室里利用光照升到13至18摄氏度,才能用来孵化。

  孵化过程需要130多个小时。这段时间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一刻不离人,用显微镜随时观察,掌握情况,比婴儿还宝贝。时值六月,车间内却还摆着一台“小太阳”,潮气太重,值班人员全靠它取暖。

  鱼卵脱膜后,小鱼苗终于出生了。新生的它们需要营养,每天要吃八顿饭。工作人员当起了“鱼爸爸”、“鱼妈妈”,每隔三小时,就给它们喂高蛋白的蛋黄、黄豆粉等,让小鱼苗长身体。

  在站里生活二十多天,小鱼苗就要动身去西宁了。那里有救护中心的鱼塘迎接它们。转移的时间很讲究,必须在清晨6点左右到达西宁。夏季,西宁的水温远高于刚察,6点是温度最低的时候,这样小鱼苗才能适应。最后,小鱼在西宁生长一年,就可以回到各自的河流里去,在大自然里生活。

  产卵期历时三个月,这是放流站最忙的时候。站上七个人,家基本都不在刚察,谁也回不去。正在“产房”呵护鱼苗的汪洋,家在海南,自己的孩子刚满一岁,正是需要母亲的时候,但她却在这里照顾鱼“宝宝”。而一同工作的女孩陈道勤,家在互助,还是单身。

  “我们站上的人结婚都比较晚,主要是地方有点偏,平时吃住都在站上,找对象不太方便。”俞录贤笑笑说。

  和湟鱼朝夕相处,大家对鱼儿有了很深的感情。发现鱼儿受到伤害,想想鱼儿长大的不易,心里就很难过。每次看到偷捕行为,俞录贤一定会冲上去制止,“不过现在偷捕的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也整体好转。作为我们来说,感觉湟鱼有点像自己的孩子,衷心希望它们健康成长,世世代代生存下去。”

  介绍完情况,俞录贤又匆匆忙去了,他说明天央视《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摄制组要来采访做节目,得认真准备需要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X

中国水产展销网